本报记者 朱胜利 李浩 陈树琛
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,走进一家打着英文标识的商铺,购买了一件价格不菲的“洋品牌”商品,回家仔细一看,这个“洋品牌”原来是不折不扣的国内品牌,大呼中了“套路”。给产品起“洋名”、穿“西装”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,这种行为也有诱导消费者的嫌疑。企业该如何起名,消费者的知情权该如何保护?代表、委员和网友们十分关注,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。
全国人大代表潘保春:
商标应当用汉字,品牌名实相副
商标作为产品的重要标识是特定产品内在信息的外在化体现,其核心价值在于保护消费者权益。正确、规范、满足普通公众识别需求的商标,是用户和消费者了解特定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。如今,国内市场上的部分产品商标滥用外文名字,模糊产品信息甚至故意诱导消费者,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,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。建议国内市场产品应该使用“汉字”商标,使商标内容全面、准确、易懂、标注清晰、牢固,从而保证在本国注册的商标能够被公众清晰辨别,最大限度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。
@Enoch_829:为牟取暴利,企业为产品起个“洋名字”,用名字提高身价,并进行误导宣传,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有时会被忽悠,花高价买的只是个“洋标签”。不过,上当一时不会上当一世,忽悠住几个消费者也许会丢掉整个市场。从长远计,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,真诚面对消费者才是应有之道。
@雨秋Shine:国货喜欢贴上洋标签,一方面与部分消费者消费观念不成熟、有“崇洋媚外”心理有关,也暴露出我们在企业监管上的诸多不足。消费者掌握的信息有限,识别能力也有限,如果过于青睐“洋品牌”,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。相关部门应该严格监管,对那些存在欺诈行为的企业进行严肃查处,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(《安徽日报》2018年3月9日第3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