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制造工业必须坚决地摒弃以往那种盲目扩大产能的模式,而是集中精力攻克尖端科技,掌握一批自主创新技术。
中国是个工业制造大国,无论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,我国的制造工业都对国民经济的积累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。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的制造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,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,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,制造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但是,中国的制造工业也有自己的弱点,主要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技术,导致工业制造虽然产值庞大,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够。
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,中国确立了以GDP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,这在经济底子薄的时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。但是,由于中国缺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,因此扩大投资成为推动GDP增长的不二选择,而由于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耗时费日,不如投资项目能够立竿见影,因此长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。这种发展路径虽然确实保证了GDP的增长,但也导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,投资的效益低下,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质量提升。
与此同时,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,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走进工厂,中国的工业制造得到了丰富的“人口红利”支持,我国的一些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价格优势,促使出口贸易一直居于高位。这种模式尽管经常在国际市场上引发贸易争端,但客观上说也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。然而,它的一个严重的副作用是使政府对“人口红利”产生了过度依赖,忽视了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,致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持久的竞争力。而在“人口红利”逐渐消失以后,这种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产能的严重过剩,“人口红利”的消失,倒逼中国开始了艰难的经济转型。要从经济大国转身为经济强国,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要通过转型构建起我国的产业新体系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为此,国家已经制定了《中国制造二〇二五》,实施工业强基工程,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。因此,中国的制造工业必须坚决地摒弃以往那种盲目扩大产能的模式,而是集中精力攻克尖端科技,掌握一批自主创新技术。
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勾画“十三五”发展蓝图时,提出了“十三五”期间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的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五大理念,其中创新发展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。本届工博会上展出的很多尖端项目,都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下,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所取得的成果。中国的工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。目前,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,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的下行,也使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压力。面对这种情况,固然应该采用适当手段稳增长,但更重要的是,不能因为暂时出现的这种困难而乱了阵脚,简单地重启以往那种依赖投资扩张、货币超发保增长的旧模式,使经济转型半途而废。只要牢牢地抓住自主创新这个“拳头”,推动中国的工业制造走上新的台阶,中国就能够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突破,为中国经济建立起永续发展的新的平台。